农发学术|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炼成的
编者按
为提高农发学院学生的学术素养,加强学生群体间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研究生会结合学院现实情况,现推出“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推送。
为安排相应的推送文章,本院研究生会组织力量,在对本院近几年来主要通过自身力量发表B类期刊论文的学生进行筛选、整理后,特邀请周振、徐立成等多位农发院优秀学生撰写B类期刊论文的发表经历与心得文章,分享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研究生会在进行相应编辑、整理、排版后,通过本院SARDER微信平台分期进行宣传推广,形成“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推送以飨读者。
在开始系列推送前,需要明确两点情况。
第一、本系列推送所指的B类期刊选自学院核心期刊目录,主要包括:《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影响因子超过2.0的传统B类核心期刊。
第二,主要通过自身力量发表B类期刊论文是指:本人参与调研活动,本人撰写文章的主体内容,本人投稿。在此标准下,分享人通常为B类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
目前“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炼成的”系列推送暂定8期。因临近期末,本学期的推送期数暂定为4期,下学期开学后再进行后4期的推送工作。如有特殊情况再进行调整。
因筹备工作时间较短,难免有不周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做科研应“去功利化”:踏实创作、潜心完善
个人简介
徐立成,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0级本科生、农村发展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食品信任、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从2013年起,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另有1篇英文会议论文和多篇中文会议论文。所获科研奖项包括“2014年度周诚农业经济学奖二等奖”、“中国社会学会2015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代表作品
徐立成,周立,潘素梅:《“一家两制”:食品安全威胁下的社会自我保护》,《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32-44页。
写在前面
“论文发表不应该成为目的,真正花时间去认真写作和修改,发表应该只是副产品”;“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让每篇论文发表对得起你的署名”。以上这两段,是导师一直秉持并不断向学生强调的观点。在自己做科研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接受了导师的这些观点。
关于代表作品的诞生
这篇作品也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从第一次预调查到最终成果发表,前后差不多刚好一年时间,这一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只有自己和导师最清楚。
2012年春季学期快结束时,我选定了周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刚好当时导师有一个新的课题想法,就建议我去做些实地调查,一来作为我自己的入门训练,二来也可以为课题积累一些素材。于是,在和福建福州、莆田的乡建基地联系、协调之后,当年7月,我只身一人踏上了调研之路。那次调研时间并不长,前后一周左右,但我在福建当地第一次观察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为家庭消费而生产和为市场而生产),并以我当时最大的努力,将这种生产模式的分野用学术化的语言记录下来。虽然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篇最初的文稿,文笔相当稚嫩,但有了那篇文稿,至少为后续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返回北京以后,我就找到导师,请他对文稿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三四稿的修订,论文算是有了一个雏形。后来,在河北的农户调查丰富了农户两种生产模式研究的素材库。在北京做的消费者食品安全和有机食品消费意愿调查,则为整个研究框架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注:当时我本人去黑龙江参加另一个关于五常大米的调查,人不在北京,因而没有直接参加这一调查,只是在前期对问卷的设计和修订提供了自己的建议,这里需要特别感谢2011级本科的几位同学在这一调查过程中付出的所有辛劳)
伴随着实地调查的开展,论文的经验材料算是比较充分了,但在理论部分仍然有所欠缺。正如导师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框架统领,论文给人感觉还是缺了个“魂”。这篇论文的选题比较新颖,想要从现有文献直接找研究框架几乎是不现实的。这时候,我从2012年起进行的一些元典阅读便发挥了作用。从恰亚诺夫、沃勒斯坦、波兰尼、斯科特、科尔曼等学者的著作中,我提取出了可能跟这一研究相关的内容,并一点一点捏合成了最终的研究框架。(注:导师对于元典阅读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参考黄宗智老师的读书笔记模板,做好记录,并尝试发现相关的研究领域,为自己的研究服务;事实证明,很有帮助)
2013年3月下旬,在完成了第18稿的修订之后,我把文稿发给了导师和同门师姐。导师对论文进行了通稿,作为合作作者的同门师姐也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加上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在所有这些工作完成后,我终于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投了出去。投稿前我也从网上了解到,一般《中国农村经济》的审稿周期在3~6个月,因此投稿后已经做好了半年后收到消息的准备。但很幸运的是,5月下旬,编辑部就给了消息,通知修订后接收。我的主审编辑希望当月就刊出这篇论文,而她和我联系时,距离5月31日交付印刷厂的时间已经非常近了。我也暂时放下了期末复习的工作,按照编辑的要求对论文进行最后的雕琢。看看满屏的批注和修订痕迹,再看看日期,压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到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2013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从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除去吃饭和每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我基本是在明德新闻楼的通宵自习教室度过的。(注:熬夜伤身,不提倡效仿,但有时实在不可避免)
最终,在2013年6月底,我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样刊,这篇论文最终成功发表。当年7月下旬,另一个好消息传来,导师以这个项目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得通过,我们这个团队进行后续研究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我的5篇论文发表中,有3篇都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导师关于这一主题的新书也即将出版发行,这应该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一些体会
在2012年启动这项研究的时候,我还只能算是科研的入门者,根本很难想象一年后会有一篇论文在核心期刊的发表,会获得这些成果。当时所想的,只是踏实去做研究,在建议甚至是批评声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结果证明,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没有努力会白费的。导师一直向我们强调“去功利化”,也正是要求我们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而应专注于文献阅读、实地调查等基础工作,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做到了这些,论文发表应该只是一种副产品。
一些提示
首先,尽量不要投稿质量不高的期刊。对于将来有做学术打算的同学,在不好的期刊发表论文,只会起反作用(不论在国内读研,还是申请出国,都是如此)。
其次,不要一稿多投,更不要将同一篇论文(或只作微小修订后)多次发表,一旦被发现,是很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论文投给编辑部,不同期刊的处理时间各不相同,一般比较好的期刊处理时间都会相应较长。编辑部给出“直接接收”的处理意见非常少见,“修订后接收”已经是很理想的结果了。而收到“修订后接收”意见,往往意味着更多工作的开始,因为你可能像我一样前面提到的一样,看到满屏的批注和修订痕迹。这时请一定保持耐心,对于编辑部或者匿名审稿人给出的意见,必须逐条回应。必要时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必须说明坚持己见的原因。
“
感谢阅读,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文/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会
排版/梁善媛
审核/张卢钰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一家两制”:食品安全威胁下的社会自我保护》。
听说看完之后点赞、转发的人期末课程绩点会更高~~